学校简介

news
192023-09

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

 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是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,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、高职教育国家“双高”计划高水平学校和辽宁省高职教育“兴辽卓越”学校建设单位。学校始建于1951年,时名东北交通学校,是新中国第一所交通专门学校,为新中国交通事业和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。1954年更名为交通部沈阳公路工程学校,1958年升格为辽宁交通学院,1973年更名为辽宁交通学校,1982年更名为辽宁交通工程学校,1985年更名为辽宁省公路专科学校,1991年更名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。

一、办学条件

学校位于沈阳市。占地60万平方米(900亩),建筑面积30.43万平方米,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.3亿元,固定资产13.1亿元,馆藏纸质图书75.3万册。现有校内实训室120个、校外实训基地138个,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,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,生产(经营)性实训基地2个。

二、师资情况

全校教职工总数667人,其中专任教师492人,正高级职称86人、副高级职称164人,博士42人,其中博士后4人、硕士467人。

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、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,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、国家级教育先进集体2个、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1个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、黄炎培优秀学校奖1个,全国教学名师1人、全国模范教师1人、国家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2人、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。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、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、辽宁省职业院校“双师型”名师工作室1个、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。省级教学名师16人、专业带头人11人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。

三、人才培养

学校现有全日制高职专科在校生13268人,开设招生专业45个。其中,数控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,道路桥梁工程技术、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,另有省级“兴辽卓越”高职专业群6个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7个、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示范专业2个。近五年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、省级教学成果奖37项、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,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83项。

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,入选国家“十三五”规划教材24部,入选数量全省第一、全国第五。近五年培养毕业生17570名,平均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97.81%,平均在辽就业率83.21%。学校获评辽宁省“三全育人”示范校、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、全国高校首批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、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院校。

四、社会服务

近五年学校获批发明专利授权10项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29项。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项,发表SCI、EI、中文核心等高水平学术论文51篇,服务企业横向课题100项。面向交通行业和华晨宝马、沈阳地铁等区域重点企业职工培训、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和社会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培训、职业技能鉴定等年平均20000人次以上。

拥有交通部综合甲级资质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、辽宁省桥梁安全重点实验室、省级道桥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、省级智能网联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,直接对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年均金额3000万元。依托道桥专业群与企业共同研发的季冻区水泥混凝土快速修补、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等新技术,广泛应用于普通公路维修改造,年均为相关企业节约维修成本2000余万元。

五、办学特色

学校是具有交通特色、装备制造优势的综合性工科高职院校,形成了“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、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、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”“三个融合”的办学模式,“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、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、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”“三个融合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确立了“政治坚定、素质优良、技术过硬、身心健康”的人才培养标准,构建了“党建引领、德技并重、教管一体、文化育人”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。录取分超过本科线,就业率连年全省第一,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5%以上、毕业三年后晋升率64%以上。省内交通建设、装备制造、汽车服务、物流等产业一线技术、管理骨干65%以上是学校毕业生,树立了“交专品牌”。

学校牵头组建了全国路桥职教集团、省汽车服务职教集团与交通运输业校企联盟,路桥职教集团入选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。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,与中铁十九局、华晨宝马、沈阳地铁等27家单位共建订单(现代学徒制)班35个,与华为、新松、沈飞等知名企业共建了7个特色产业学院,华为ICT学院、新松机器人技术应用学院获评“兴辽产业学院”。

学校牵头成立了“东北三省一区‘一带一路’职业教育联盟”,紧密围绕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。学校携手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,成功开启订单式来华留学教育,服务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建设发展;在泰国罗勇府挂牌成立中泰师资培训基地,助推职业教育“走出去”,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。

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着力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,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为建成“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”高职名校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奋斗。